新闻资讯

NEWS CENTER

坚持艾灸五大黄金穴位,效果奇佳,让疾病绕道走!
时间:2025-04-27 10:55:14 点击:
 

中医常说“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艾灸作为传承千年的外治疗法,凭借其温通经脉、扶正祛邪的特性,成为现代人守护健康的“绿色处方”。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下,亚健康、慢性病、免疫力低下等问题困扰着无数人。与其依赖药物被动治疗,不如掌握艾灸的精髓,通过日常对特定穴位的温和刺激,激发人体自愈潜能。

一、大椎穴:驱寒解表护颈椎

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下方凹陷处,大椎为“诸阳之会”,艾灸可迅速提升体温,缓解风寒感冒初期症状(恶寒、鼻塞、头痛)。改善颈椎病、肩周炎引起的颈肩僵硬,促进脑部供血,缓解头晕、记忆力下降。儿童定期艾灸大椎,可减少呼吸道感染频率,促进生长发育。

适用人群:长期伏案工作者、学生;易感冒、过敏性鼻炎患者;夏季空调房久待的“寒包火”体质者。

注意:艾灸后需佩戴围巾避风,2小时内勿洗头;热证(高热、咽痛)禁用,避免“火上浇油”。

二、关元穴:补虚固脱抗衰老

关元穴位于肚脐正下方3寸(约四指宽度)。关元为“先天之气海”,艾灸可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改善畏寒肢冷、夜尿频多等阳虚症状。对男性阳痿早泄、女性宫寒不孕、月经不调有双向调节作用,被誉为“妇科要穴”。

适用人群:阳虚体质(手脚冰凉、腰膝酸软);备孕夫妻、更年期女性;慢性疲劳、早衰亚健康者。

操作技巧:睡前艾灸效果最佳,采用回旋灸法:艾条在关元穴上方顺时针画圈,持续20分钟;冬季可搭配神阙穴(肚脐)形成“丹田灸”,增强温补效力。

三、足三里:脾胃强则百病消

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约四指宽度),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艾灸此穴可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功能,改善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现代研究证实,艾灸足三里能增加白细胞活性,对反复感冒、疲劳综合征有显著改善作用。

适用人群:脾胃虚弱者(面色萎黄、大便溏稀);免疫力低下、术后恢复期人群;长期久坐、饮食不规律的上班族。

操作指南:手持艾条距离皮肤2-3厘米,以温热不灼痛为度,每侧灸10-15分钟;脾胃虚寒者可配合隔姜灸:切5毫米姜片置于穴位,上放艾炷点燃,待艾炷燃尽更换,连续3壮。

四、三阴交:调和气血养容颜

三阴交在内踝尖上3寸(约四指),胫骨内侧后缘。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汇处,艾灸可调节雌激素水平,缓解痛经、经期头痛、更年期潮热。促进盆腔血液循环,改善面色暗沉、黄褐斑,搭配足三里使用可消除下肢水肿。针对心肾不交型失眠(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睡前艾灸能引火归元。

适用人群:经期不适、备孕及产后女性;长期熬夜、内分泌失调者;下肢循环差、静脉曲张初期人群。

注意:孕妇禁用,避免引发宫缩;最佳艾灸时间为下午5-7点(肾经当令),配合涌泉穴效果更佳。

五、涌泉穴:引火归元降血压

涌泉穴位于足底前1/3凹陷处,蜷足时可见明显皱褶。对阴虚火旺导致的失眠、口腔溃疡、高血压有釜底抽薪之效,尤适合更年期烘热汗出。老年人常灸涌泉可改善夜尿频、听力下降,延缓骨密度流失。昏迷、中暑时用力掐按此穴可促醒,配合艾灸能稳定自主神经功能。

适用人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长期用脑过度、虚火上炎者;足跟痛、更年期综合征人群。

操作要点:可采用“雀啄灸”:艾条如鸟啄食般上下移动,每侧5分钟;艾灸后以拇指按揉100次,增强渗透力。

 

上一篇:“艾草煮鸡蛋”对女性有多大的好处!你了解吗?

下一篇:艾灸不是药,治的不是病!央视为艾灸正名,让你认识真正的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