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又是艾草飘香的季节。
艾草别名“艾蒿”,“冰台”等,是非常重要的中草药之一,自古便被称为医草,又被中医称为百草之王。属于菊科类植物,叶似菊,表面深绿色,背面灰色有茸毛;性温芳香,五月采集,叶入药用。
艾草还是我国古代人民在民用、医用上认识和使用最早的植物之一。
艾草,古人最早用于取火的重要材料
艾草的应用历史悠久,基本同步于火的应用,是古人取火所用的重要材料。
古人的“削冰取火”就是用艾作为引火物,先把艾叶晒干捣碎制成艾绒,再从石崖上的凹槽中取冰,利用冰块球面凸透镜的原理聚光,举冰引燃艾绒取火,这是古人最早的取火方式之一。
后来无论是钻木取火,或者用火石、火镰取火,古人们都会选艾绒作为取火材料。因为艾绒的引燃效果特别好,并且燃烧十分缓慢,产生的火力均匀、持久;并且艾叶燃烧时产生的烟,并不像其它物质那样刺鼻难闻,而是略带芳香。
取火不易,后来古人又想出了把艾草编成细绳的方法来保存火种。他们会把点燃的艾草挂在合适的地方,慢慢燃烧,这样就能长时间保持火种。到了氏族社会时,社会开始有了分工,作为保管火种这么重要的事情,还必须有一个认真负责的人来专责承担。这个长期保管火种的人,被人们称之为“火神官”或“祝融”。
端午挂艾,传承千年的守护
端午挂艾草的习俗,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在古代,五月被视为“恶月”,天气湿热,蚊虫滋生,疫病容易流行。而艾草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这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的功效。
《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说的就是每到端午时节,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悬挂艾草,用于避邪驱毒。
因为端午时节的艾,得天地之阳最盛。民间艾叶收割讲究“前三后四”,也就是端午节的前三天及后四天,这个时候的艾叶气味浓郁、茎叶饱满、成熟度好,药效最佳。能起到“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寿”的作用。
从现代科学角度看,艾草含有的挥发油成分,如桉叶素、侧柏酮等,的确能有效抑制细菌生长,驱赶蚊虫。悬挂艾草相当于在门前筑起一道天然的“防护屏障”,承载了古人对守护家人健康平安的愿望。
百草之王,浑身都是宝
艾草全草可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
《本草纲目》中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等功效。”;
《孟子》一书中,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述;民间还有句俗话是“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这些都足以见得艾草在我国悠远的药用价值及影响力。而艾草原本就是生长在山坡、荒地的一种很常见的野草,适应性强,无论长在好地还是孬地都能活,又有这么多的功效,因此几千年来,艾草一直都是百姓的心头爱。
艾草作为家用的常见用法
① 艾叶晒干用于洗浴/泡脚/或悬挂
干艾叶煮水后用于沐浴,也可以作局部的泡脚、洗头、坐浴,能祛寒、除湿、通经络, 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对于气血循环不好的人群、皮肤瘙痒者可起到保健、调理的作用。
以艾草水洗浴、擦身、泡脚的方法也很适合坐月子的妈妈们,可有效防治产褥期母婴感染疾病及缓解疼痛。
在流感多发季节,用艾草熏蒸居室,能净化空气,还能防止病毒传播。
干艾叶还可以制成香囊/挂件,起到芳香化浊,驱赶蚊虫的作用。
② 制成艾绒/艾条温灸
艾叶晒干捣碎,筛去杂质,做成艾绒,是灸法所用的主要材料,质柔软如绒,气味芳香,适合灸用,可防治疾病。
艾绒经提纯后可以制成艾柱、艾条等,通过艾灸穴位,可以刺激人体的局部或体表部位,增强局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以及产生的短红外波具有极强的穿透力通过刺激穴位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力。艾灸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等作用,临床上适用于虚寒证、慢性虚弱性疾病以及风寒湿邪为患等引发的身体不适。
③ 艾灰杀菌
艾灸完剩下的艾灰可以收集起来,当伤口有出血或渗液时,洒上艾灰,创伤面很快会干燥,还能吸收血液或渗出的液体,具有止血保护伤口的作用。
患脚气的人,可以收集一些艾灰加入适量清水,充分搅拌成粘稠的“艾灰泥”后,均匀的涂在脚上患处,可以改善脚痒的问题。
艾灰还是天然的除味剂,可以用无盖的纸盒、瓶子或者小布袋装起来,放在厨房冰箱、杂物间、厕所、墙角处等,能起到除异味的效果。
④ 风味食用
艾草还有很多做成美食的食用方法,如青团、清明粿,还可用于煮汤、泡茶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药用时多选用陈艾(存放3年以上),且需配伍其他药材。日常食用则以新鲜嫩叶为主,故医药功效较弱,不能替代药物治疗。
|